农业机械标准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耕地与经济建设用地、自然灾害频发与人口及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与发展粮食生产的矛盾也日趋突出,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作业需要农机来完成,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2011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并且连续5年跨过10000亿斤大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的8年间,我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了长期推崇的水、种、肥、药等要素的综合效能,对提高粮食单产意义重大。实验对比数据表明,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以增产5% - 10%;水稻机插秧比人工插秧每亩可以增产50kg;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每亩53kg,37kg,72kg。而对于一个自然灾害包括水旱和病虫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机械力显然会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对于一个种植循环要求非常高的国家,机械力显然会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生产周期,抢出农时;对于一个农业劳动力急剧向城市转移,种粮劳动力短时间内锐减的国家,机械力显然成为一支主力军。因此,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说,标准化的农业机械为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农业机械标准化为在高起点上持续保证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事实证明:现代农业建设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农机化大发展离不开农机标准化的支撑与配合。农业要不断提高产量,不断提高质量,要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对农业的标准化、精准化,对农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农田设施建设,短暂农时的抢收抢种,播种灌溉等的精确要求,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标准化的农业机械及标准化的作业过程来完成。所以,从技术角度上讲,农业机械标准化也是一种粮食生产力。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将给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机标准化的发展带来持久的推动力。
相关资讯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