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会员之家 登出

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2-04    阅读:3722次

  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1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的飞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稳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起步晚、投入不足、基础性研究薄弱等原因,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农业机械标准基础研究薄弱、协调配套性不强。如现性标准没有规定拖拉机技术文件须要求注明应该配套什么规格的农机具,农机具应该用什么规格的拖拉机,尤其是拖拉机的技术文件中未明示所配备农机具的大小、外廓尺寸等技术参数,所配备农机具的使用说明书中一般只明示所配动力大小,没有说明所配动力的外廓尺寸;加上拖拉机和所配备农机具(农用挂车、平板车等)的生产企业不是同一家企业,导致用户随意互相选择配备使用,不但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降低了农机具的使用寿命。再如自走式农业机械的安全要求不系统,虽然在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中有一些规定,但是可操作性较差。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企业出厂的新产品的制动性大多数未调试正常即投放市场的情况,使得制动性能较差;还有就是有些旧型号拖拉机外形未设计号牌安装位置,这一点在中小马力拖拉机尤为突出,用户悬挂牌照的位置各式各样,严重影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由于设计中无号牌安装位置,有些拖拉机牌照悬挂在转向灯、制动灯处;再有就是一些农用挂车或机组后部没有反光标志。诸如此类的问题,暴露了标准之间存在着协调配套性不够的问题,影响了农机具使用中的安全。

  (2)有些领域、环节的标准尚属空白,严重滞后于实际生产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农机具不断涌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得到蓬勃发展,新型农机具产品标准、作业质量评价标准、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规模化生产农机具匹配等标准的出台滞后是我国农机标准化工作突出的一大问题。同时,维修标准的缺乏,农机具维修管理工作无标准依据,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维修后机具安全隐患较多,投诉和纠纷增加。这些与标准化有关的问题都需亟待解决。

  (3)标准的普及和认知程度不高。建立健全农机标准化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标准的推广应用环节多、难度大,受到农业生产环境、农民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对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太小,不仅农民或农机手不知道有标准的规定,甚至有些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农机监理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对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不十分了解;再加上用户的安全意识不强,给农机具的使用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如有的用户对拖拉机的牵引承载能力认识缺乏,尤其是拖拉机后牵引农用挂车,用户为了多拉货物,在不了解拖拉机的性能时,随意在市场选购农用挂车(甚至一些用户自行制作农用挂车和平板车),也不仔细阅读拖拉机、农用挂车的说明书,不去了解机具的配备情况,造成机组不但超长.而且存在强度、紧急制动等情况下的诸多安全隐患。

  (4)具有一定经验的农机标准化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随着结构调整的推进,基层干部、农民和企业对农机标准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急需专业人才的引导和培训。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中级阶段。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提升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机化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机标准化建设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农机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自觉性,把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结合当地实际,统一规划,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扎扎实实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加强农机标准与农机化标准的科学研究与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相关机械及有关专家开展对国外农机质量及使用标准的研究,注重收集有关国内外标准的实施、指标设定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认真分析研究标准的使用情况及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为制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大标准宣贯和实施力度,使农机标准化在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中发挥好支撑保障作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