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机械标准体系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间有所不同。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 - 60年代相继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随后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继续向大功率、复式作业、精准化和满足可持续农业要求的方向发展。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是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开始推行农业机械化,于194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他国家先后在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基本实现机械化。目前美国的农业生产,除烟草、上市的新鲜水果(做罐头的水果,有些农场用机器采摘)、蔬菜等生产使用手工劳动较多外,其余各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等,从田间或非田间、种植业或畜牧业、养殖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几乎全部机械化作业,并且农业生产的组织执行管理全过程推行自动化、工厂化技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度、菲律宾及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在加快本国的农业机械化步伐,积极采用拖拉机配套农业机械化行耕整地、播种、收割、机械排灌、手动与机动植保机械防病虫害、机械脱粒等作业。但总的看来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只相当除美国外其他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50至70年代初期的水平。
国际农业机械标准化活动则始于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于1909年召开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会议,并于1926年颁布《拖拉机动力输出轴》标准。美、英、法、日、俄、德等国都随着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机械标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0年成立了TC23,设SC2,SC3,SC4,SC6,SC7,SC13,SC14,SC15,SC17. SC18,SC19等几个分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农林拖拉机和机械的名词术语、一般试验、操作者的安全和舒适性、操作控制装置和操作符号、标示以及各类农业机械的标准制定;于1949年成立的内燃机技术委员会( ISO/TC70),下设12个工作组和2个分技术委员会(SC7和SC8),负责内燃机名词术语、性能、试验以及燃汽轮机标准的制定。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农林用拖拉机和机械( TC144)负责欧洲农业机械标准的制修订,其制定的很多标准都是欧盟国家统一的法令和标准。新的欧洲标准可由任何一个成员国提出,有逐步取代各欧洲国家标准的趋势。此外,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FAO)农业工程部(FAO - ACSE)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等也分别制修订一些与卫生安全相关的农业机械类如植保机械标准等。这些国际标准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以人为本、保护操作者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与环境和谐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相关资讯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