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发展的特点
农业机械标准化对象涉及农业机械、农业种植、施肥、植保、田间管理、收获、排灌、畜牧、园艺等农产品生产和贮存、加工的各个领域以及农机生产、销售、使用、鉴定、推广、监理、培训和维修等各个环节。这些标准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和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保障农民人身安全奠定了基础,也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技术手段,促进了农业机械制造业不断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新技术、新农艺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现阶段农机标准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越来越注重农机产品和作业的安全性规范
针对我国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只注重能用而忽视安全;,从而导致部分产品存在先天的设计缺陷,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状况,2001年开始陆续修订发布GB10395《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系列标准,GB1039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等十多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对数量大、使用面广的农业机械产品提出了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安全设计、制造等方面的要求,有效地遏制了恶性事故的发生;2009年又参考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对一些关键性的安全要求进行了细化,并增加了安全措施的判定和试验规范等内容,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规范了农机产品的生产;此外,在制修订的大部分农业机械行业标准中,或合理引用规定了安全要求的强制性标准,或有针对性地规定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为企业和行政执法部门提供依据。这些标准的颁布实施,引导了农业机械的设计和生产,推动了农业机械的结构优化,淘汰了不符合安全要求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譬如在旧农机产品上的一些容易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运动部件包括裸露的传送皮带和传动链等,在新型农业机械中已经大大减少,而刀片、齿轮及滚筒等手脚容易触及的部件则增加了防护装置,不仅保证了农机手和其他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造成人身伤害和危险事故的可能性。
②自主性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多
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途径,农机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推动了新技术、新农艺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行业的科技创新性成果通过标准的作用,可以较好地实现各生产要素及其组织管理的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优化产品功能,从而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优势产品被迅速地推广应用。尤其是农业机械制造业,在最近几年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技成果,而与这些成果相对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则有效地实现了自主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的转化,并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例如GB/T 20790-2006《半喂人联合收割机 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对;智能化多功能水稻联合收割机这一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拳头产品中农机503型半喂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产品被国家列入重点推广产品,在包括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吉林、辽宁、河南和山东等粮食主产区得到广泛应用;2007年颁布实施的GB/T 20865《免耕施肥播种机》则对于促进科技成果气力式玉米免耕侧深施肥精播机的产业化,从而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使其成为一项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近几年来,农机市场上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新装备,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大量应用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使我国农机产品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档次也逐步提高。而以新产品为导向,密切跟踪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所制修订的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也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实现科技研发与科技标准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③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大幅度提高
为了提高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国家标准委在九五末期下达了《十五期间ISO、IEC国际标准化转化计划》,其中,与农业机械标准相对应的国际标准是由ISO/TC 23(拖拉机及农林业机械设备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该技术委员会归口范围广,截至2010年12月标准项目多达325项。按照计划,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对其中农业机械类标准的采标率基本达到97%。我国已有的农业机械类国家标准对ISO标准的采标率也由2001年的36%达到接近50%。另外,还对欧盟农机安全以及欧盟所发布的涉及农业机械安全的EN标准进行转化。由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突出安全要求,非常重视高科技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以及节能环保的要求,因此,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对ISO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对于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以及适应国家对农机产业节能环保的要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关资讯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