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会员之家 登出

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简况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2-04    阅读:3728次

  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包括农业机械产品标准分体系和农业机械化标准分体系两部分,体现出农机生产和农机运用的关系。农业机械产品标准体系是指导农业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农机产品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是指导农业机械化标准的有序、有效建设,引领农机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技术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标准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业机械性能质量,保障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效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农业机械产品标准化工作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探索起步阶段、全面停滞、徘徊发展(1978 - 1998年)、加速推进(1999 - 2004年)和依法提升(2005年以后)等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陆续颁发了一批部标准,基本上参照苏联标准。1965年后,结合中国在农机科研设计、生产和使用方面的经验,进入了制订中国标准的阶段。70年代初,为解决农业机械产品型号杂乱、零部件互换性差、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结合主要产品整顿和系列设计,以防乱、治乱、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1978年中国以积极成员团体参加了ISO/TC 23和ISO/TC 70。1981年以后,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转入以采用国际标准为中心,使标准的数量和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和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顺应改革和时代发展,农机标准化由单一品种到全面覆盖,从强调数量到重视技术内容,标准数量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标准体系日趋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对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一方面,研究制定了一些行业急需的标准,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农机标准的基础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从行业发展和标准化现状出发,对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于指导农机标准的有序、有效建设。200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对农业机械化产品涉及人身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应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强制执行的技术规范,将农业机械标准化纳入了法律框架内,使其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农业机械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借鉴国外工业国家标准较早,标准基本覆盖了农机产品的各个门类,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机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机械化标准可借鉴的技术经验少,整体上滞后于农机产品标准发展。近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以来,农业机械化标准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标准范围向重点机具、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拓展,农机鉴定、监理、推广、维修等领域的标准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新制修订农业机械化标准200多项。截止2010年底,现行有效的农业机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567项,其中:国家标准265项(含强制性国家标准30项)、机械行业标准302项。正在制修订的农业机械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39项;现行有效的农业机械化国家标准有8项、农业行业标准205项、地方标准496项,正在制修订的农业机械化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69项;涉及到耕作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植保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场上作业机械、贮存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机械、温室大棚设施及养殖机械及相关机械化作业、维修、安全、农机鉴定、管理等,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