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新会陈皮
【产品名称】新会陈皮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 第157号 第159号
【保护范围】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螯镇等11个街道办事处、镇和围垦指挥部现辖行政区域。
【地理环境】新会,地处北半球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这里河海相连,水利发达,交通方便,比邻港澳,地缘优势突出,是物流的天然中心。这里地理条件独特,北有圭峰山,南有古兜山,依山面海,西江和潭江贯穿全境,其水系渗透全域,拥有虎跳门和崖门出海口,堪称珠三角的福地;这里两江汇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也就是新会民间流传能看见熊(音ni)子塔的地方的围田区,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这里生长的蒲葵叶形最好,叶柄最正,出产诸如新会柑、新会橙、新会年桔和新会柠檬等多个柑桔原产品种,是柑桔的起源中心之一和适宜栽培区,这里是历史由来出产新会柑最好,新会陈皮最优的地方。“三水融通”特色。境内西江和潭江交汇,每年汛期,西江就会将远至云贵的土壤随洪水带到新会银洲湖,与潭江水交汇,形成独特的灌溉用水。而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4月汛期前,西江、潭江径流减少,海潮倒灌,形成每年一次的咸潮,含盐量3~9‰,因此,水土成分中渗透了海水的元素。由于西江的洪水和潭江潮水及南海的海水共同作用下,决定了新会的土壤兼具多种土壤成份类型。水田建园特色。新会水资源十分丰富,年境内径流量17.41亿立方米,过境径流量993亿立方米,水库总蓄水量2.35亿立方;核心产区耕地土壤以三角洲沉积土的粘土田、泥骨田、泥肉田、砂泥田和南部滨海沉积的中轻咸田区,土地肥沃,土层深厚,但由于地下水位高,地力难以充分发挥,这虽是一个不利因素,但造就了新会柑独特的建园技术体系和新会陈皮的特质。这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喜温的新会柑的生长,这也是形成新会陈皮油胞大,香味浓的重要因素。还是新会柑生长快、生长量大,果大、有硬疤和果实着色偏黄绿色的特点。新会陈皮,是新会柑其果皮经晒干或焙干后的陈年贮存品,原产新会,尤以境内潭江流域冲积带平原,特别是银洲湖沿岸所产为好。传统按其规格质量分为头红、极红、苏红、二红、拣红、青皮六种货式。按采收时期可分为柑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等三种货式。从果顶正三瓣开皮,留果蒂部相连,反皮,自然晒干和自然贮存即可,这与其他水果退皮和应用情况全然不同。由于新会陈皮源于新会柑,因此,它具有新会柑的品种特质,同时具备新会区的产地特质。
【文化背景】
新会陈皮的历史
新会,古称冈州。“大红柑”和“茶枝柑”是同一栽培品种的别称,在新会,它们多被称作“新会柑”,以强调正宗新会地产之意。历史以来,“新会柑”最主要、最著名、最具价值的制品就是“新会陈皮”,也以此为核心价值和品牌文化。
《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广东植物志》记述:“茶枝柑,别名大红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品”。
新会,之所以能称得上历史文化名城,与新会柑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新会柑及其制品新会陈皮早已飘香海外,闻名遐迩。新会柑或是用其晒制的陈皮,不但是新会人用来馈赠亲友的礼品,也是乡情和纽带。现在仍流传着“新会柑皮比肉贵” “买柑晒皮”的做法。每逢柑桔收获季节,新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买柑晒皮,一作珍藏自用,二可馈赠亲友,人们习惯煲汤、煲粥、蒸肉等加些新会陈皮,这已成了新会人饮食保健的习惯,也正反映了新会柑文化一大特色。
五佰春秋誉本草 六合齐仰领头羊
世间有川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陈皮为正品,更以经年陈藏为珍品。陈皮收获时节,既是海外侨胞回乡探亲高峰期,也是游客们到新会观光的热闹期,更是新会乡亲们的繁忙期,因为他们有一个共识:新会柑是个宝,新会陈皮是个宝。
新会陈皮,又名“冈州红皮”,其质优,独具地道药材特色,为“广陈皮”的上品。因此,经营新会陈皮早已成为一个行业。相传唐代开始有“陈皮”的名称,而新会专门种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元朝初期,新会柑桔生产已见记载,在外海(龙溪),仅陈氏一户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元末明初新会诗人黎贞的诗集中有“尘外亭前桔柚肥”。明中陈白沙的诗集中有“橙桔盈园野芳杂”的诗句。而梁启超《说橙》中也对柑桔生产提出自己的看法到明代,有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也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新会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在1912年前后,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兼营葵扇的商号五六间,它们集中于会城河以南贤洲街一带(今冈州大道中原贤洲路段),其中的一些大户还在上海等地开设批发店,这些大户不少是经几代人的传承。其中以刘怡记(最初叫刘全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开业,生意较大,较为著名;而小户在本地或广州卖货。当时,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抗日战争前,新会每年产新会陈皮量约700吨,仍未能满足全国各地需要。这样大批量的新会陈皮,由各商号向小贩收购,而小贩则到全县各乡村作零散收购。
新会人,一直以来都有保存新会陈皮的习惯和经验,往往将新会陈皮挂在灶尾受烟熏着,以防虫蛀发霉,越陈越香,每家每户如是,早已成为地方传统,年年不断,代代承传,历史久远。新会人惯用新会陈皮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品,特别选择上好新会柑亲手制作,在向亲友说明“这是我自己晒的,很正宗”时,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俨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沉淀】
元末明初,新会诗人黎贞的诗集中有“尘外亭前桔柚肥”;明代广东大儒陈献章(陈白沙)有“橙桔盈园野芳杂”的诗句。梁启超《说橙》中也对柑桔生产提出自己的看法(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2005年7月22日《广州日报》曾报道:广东顺德容桂镇黄女士家中珍藏着一包清朝祖上传下来的新会陈皮,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药材医治好了过百人的病,目前只剩下6片了,被称为“能治病的文物。”
新会广陈皮赋
广中来者新会故郡,广陈产区,
水接银湖,咸淡交界,
襟三江而带双水,
得天地之独厚,
控原柑而制广陈皮,
每擅名,道地故,
乃其本生之土,
故气厚而力全,
物华天宝,品质独具,
兴于宋而盛于明清。
天赋尊贵系出名门,
七佰年君臣佐使,
广陈者兼收并贮。
百年贡品今何在?
自古名皮出广陈
【品牌建设】
新宝堂:“老陈皮”焕发“新活力”
在广东新会,种柑取皮(新会陈皮)在已有7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会陈皮的产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一、坚持产品的道地性、标准化和创新性发展
企业与新会地区的无公害柑桔种植场组成产销紧密的合作组织,率先制定产品的企业标准,率先在行业内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向标准化方面迈进。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传统风味上推陈出新,设立研发部门。在自主生产原有陈皮产品的基础上,也走上了自主研发新产品之路。围绕类目、技术、口味和包装等等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成功拉开产品线,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产品,再到系列化产品,逐渐形成陈皮产品线,陈皮礼品系列、陈皮茶系列、柑普茶系列、即食陈皮系列、陈皮凉果系列、陈皮酱系列、陈皮饼系列成功上市,并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广泛认可。
二、营销模式创新
(1)品牌连锁专卖
“连锁经营”与“专卖店”的模式,进行精准定位,锁定目标消费群。30多家品牌连锁专卖店遍布广东的江门五邑、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肇庆等地,打造出以珠三角为中心,面向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和市场管理体系。
(2)电子商务模式
采用“两手抓”的战略开展:一是,自建官网商城,“线上+线下”结合,高度面向全国消费者,打破地域界限。二是,在淘宝网、腾讯拍拍、村村通、地道特产商城等著名的B2C购物平台建立品牌旗舰店,依靠平台网站成熟的诚信体系和交易系统和聚集人气,拉动销售。通过电子商务与网购人群,深度沟通,通过线下体验促成销售,开拓网络销售渠道的同时,促进线下销售渠道的开拓。
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人
“陈化”是制作新会陈皮的重要环节,“陈化工艺”是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中的关键。新宝堂四代人辛勤经营,致力传承老一辈“陈皮人”的“祖训”,将陈皮严格分级、分类保存、长期自然陈化,确保天然健康。独创储藏陈皮之法,百年无虫毒之变,陈皮体轻、气味清香,饮誉中外。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经过无数次试验,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良,不断提升,为陈化出更好的陈皮而不懈努力。正因为在陈皮制作技艺上的专注和专业,2009年,广东省江门市政府确认新宝堂董事长陈柏忠为“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2011年首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的“新会陈皮皇”评选上,新宝堂收藏的八十二年陈皮成功加冕“新会陈皮皇”称号;2012年,陈柏忠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其专业技艺和权威性得到政府和行业的一致认可。
新会陈皮,在祖国伟大的医药宝典中占有特殊的一页,在倡导中药养生的现代化的今天,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烙印的老店企业翻开了新篇章,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新宝堂,经过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将延续着自开宗主流以来的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发扬,把新会陈皮产业推广壮大,越做越强。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系和种苗。
1. 品系:茶枝柑的大种油身品系、细种油身品系;
2. 砧木:红柠檬、江西红桔、软枝酸桔;
3. 苗木繁殖:采用嫁接技术繁育苗木。
(二)立地条件。
地下水位深度0.7米以上、能利用潭江水灌溉的水田或坡地;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赤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2.0g/kg;土壤pH值在5.0至7.0之间,活土层厚度宜在60cm以上。
(三)栽培管理。
1. 栽植时间:春植(立春至立夏)或秋植(白露至寒露)。受咸潮影响的围垦地区、春旱年份宜在5月至6月雨季来临前栽植。
2. 栽植密度:每公顷栽植植株数不超过1200株。
3. 园地建设:新建园前茬作物不能是柑橘。
水田种植要求深沟高畦、高墩种植,独立建园面积不超3公顷,独立排灌系统,每畦配宽0.6至1.2米小沟,大、小沟相通,可灌可排;坡地种植要求起低畦,低墩种植。
4. 土壤管理:以有机肥和客土改良土壤。每年在夏、秋梢老熟后,新芽萌动前或采果后,中耕1至2次,每年施用石灰1至2次。
5. 施肥:每年农历的正月、5月和9月埋施有机质肥,每公顷年施用纯鸡屎量不少于1200公斤;产果100kg的植株,年施纯氮0.8kg至1.0kg。氮、磷、钾比例1:(0.3至0.4):(0.8至1.0)。
6. 整型修剪:采用自然开心树型。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叶果比不少于60:1。
(四)采收。
按采收加工时间分为:柑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
柑青皮:农历立秋至寒露采收;
微红皮:农历寒露至小雪采收;
大红皮:农历小雪至小寒采收。
(五)加工。
1. 开皮:用正三刀法或对称二刀法。
2. 翻皮:选择晴朗天气,将已开好的鲜果皮置于当风、当阳处,使其自然失水萎蔫,质地变软后翻皮,使橘白向外;
3. 干皮:
晒干法: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将已翻好的果皮置于专用晒皮容器或晒场内自然晾晒干。
烘干法:将翻好的果皮置于干皮专用容器,在低温烘房内(最高温度不超过45℃)烘干;
4. 包装:用透气性好,无异味和污染的材料包装;
5. 存放。在地势较高、自然通风、干燥的地方,离地、离墙、离顶存放。
(六)陈化。
在保护范围内自然条件下陈放3年以上。
(七)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柑青皮:色泽青褐色至青黑色,质硬、皮薄,味辛苦、气芳香;
(2)微红皮:色泽黄褐色至黄棕色,质较硬、皮较厚、味辛甜,气芳香;
(3)大红皮:色泽棕红色至棕黑色,质软、皮厚、味微辛、甜香。
2. 理化指标:
项 目 | 柑青皮 | 微红皮 | 大红皮 |
橙皮甙% | 2.5-4.5 | 2.0-3.5 | 1.5-3.0 |
水分% | ≤13 |
核准企业
相关资讯
-
无